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?徐达北伐的详解过程
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十月至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十二月,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。
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(1352年)起兵,自十六年(1356年)攻克集庆(今南京),尔后即吴王位, 建百官,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,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、江西等地的陈友谅、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,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,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。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。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,直捣元朝大都(今北京)的主张。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。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、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、军事实力,认为元建都百年,城守必固,若悬师深入,不能即破,顿于坚城之下,粮饷不继,援兵四集,进不得战,退无所据,必然陷入被动之中。为此,他提出稳扎稳打,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:“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;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;拔潼关而守之,据其户槛,天下形势,入我掌握,然后进兵元都,则彼势孤援绝,不战可克。既克其都,鼓行而西,云中、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。
参见:明攻山东之战、明攻河南之战
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,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。第一阶段,首先攻取山东,继而转攻河南,占据潼关;第二阶段,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,消灭元朝;第三阶段,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,略定陕甘,完成北方之统一。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。
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十月二十一日,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,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,北伐中原。 为减少北伐阻力,争取人民拥护,出兵之前,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,师到之处,切勿杀掠。 [8]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,提出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”的口号,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,所以北伐比较顺利。为了保障北伐,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,以防元军袭击。
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,至洪武元年二月,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。 山东的攻克,使元廷失去了左臂,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。三月,徐达挥军西向,分兵两路进攻河南。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,进攻汴梁(今开封);一路由河南永城、归德攻许州(今许昌)。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、安陆、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,策应北征主力作战。明军所向披靡,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、洛阳以及嵩(今嵩县)、陕(今陕县)、陈(今淮阳)、汝(今临汝)诸州,并不战而据有潼关,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。
参见:明攻河北、大都之战
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,外援隔绝,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。五月,朱元璋亲抵汴梁,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,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。
洪武元年(1368年)六月初,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(今武陟西南)集结,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,保障后勤供应。七月二十九日,他又遵朱元璋之命,令都督同知张兴祖、平章韩政、都督副使孙兴祖、指挥高显等率益都、徐州、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,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。
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,徐达提出由临清(今属山东)直捣大都的主张,朱元璋表示同意。 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,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(今洛阳),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,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。
闰七月初一日,明军主力自中滦(今封丘西南)渡黄河,沿御河(今卫河),经临清、长芦(今河北景县)、通州(今北京通县),向北挺进。
闰七月初二日,明军出师汴梁(今河南开封),一路势如破竹,连克卫辉(今河南汲县)、彰德(今河南安阳)、磁州(今河北磁县)、邯郸、广平(今均属河北)。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(今属山东),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,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,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,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。师至德州,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、张兴祖、高显、毛骧、程华等师北进。
洪武元年(1368年)闰七月二十日下长芦(今河北沧州)、青州(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),二十三日至直沽(今天津),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(今天津市武清东北)。一路势如破竹,锐不可当,直逼大都城下。
元顺帝见大势已去,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、后妃出建德门,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(今内蒙古多伦西北)。 八月二日,徐达率军进占大都,至齐化门,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。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,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,并俘诸王子六人,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,令兵守卫。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,居民各安其业。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,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,新筑城垣。
攻克大都之后,北方之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,尤其是元主北逃,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,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。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,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。
最新更新
- 1 三峰山之战经过:中国最后的重甲骑兵谢幕战
- 2 揭秘韩信以弱胜强的战例:,三次用水击退强大敌人
- 3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?
- 4 明朝统一战争如何打的?朱元璋能力有多强
- 5 历史上最“幽默”的战书:晋文公退避三舍败楚国
- 6 徐达北伐——由南向北地统一全国
- 7 徐达北伐是怎么回事?北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
- 8 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?徐达北伐的详解过程
- 9 大宋王朝是古代最重视武备的朝代:宋朝武器装备
- 10 震惊!一匹白马竟拯救了一个东吴!
- 11 楚汉战争中韩信三次用水破敌
- 12 刻赤海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?最后结果如何
- 13 赛约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?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
- 14 揭秘五虎上将的最后一战,箕谷之战结局如何?
- 15 安史之乱中的安阳大溃败:史思明大败60万唐军
- 16 赤壁之战的攻略,赤壁之战结果如何谁战败了
- 17 方腊起义是如何爆发的?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?
- 18 加利波利战役的起因是什么?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
- 19 库尔斯克会战简介,库尔斯克会战结果是怎样的
- 20 成吉思汗西征:横扫欧亚三西征
热门排行
- 1 北魏王拓跋珪是如何消灭匈奴刘卫辰部的?
- 2 北魏攻柔然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?北魏是如何获胜的?
- 3 吕光攻龟兹之战具体经过是怎样的?吕光是如何获胜的?
- 4 平壤之战,明朝打的日本几乎全军覆没,其中最厉害的是什么?
- 5 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,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
- 6 晋攻前秦之战是怎么回事?恒温为什么失败?
- 7 官渡之战结束后,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
- 8 探索刘裕灭后秦之战的具体经过,刘裕是如何取胜的?
- 9 蒙金战争的结果如何?带来了哪些影响?
- 10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,武安君白起如何在这里赵国大军?
- 11 成吉思汗十三翼的组成:十三翼战役名称的由来
- 12 汉朝历史事件,揭秘交阯反叛的起因和最终结果
- 13 刘裕灭后秦之战是如何爆发的?其诱因是什么?
- 14 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前做了哪些准备?具体经过是怎样的?
- 15 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中,拓跋焘是如何取胜的?
- 16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,此战到底在什么地方打的
- 17 探索刘裕灭南燕之战的具体经过,刘裕采取了哪些行动?
- 18 刘裕灭后秦之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后世是如何看待的?
- 19 庚戌之变:俺答汗因对明朝“贡市”不遂而发动的战争
- 20 赵括被围困时,为何赵国的廉颇,李牧等人没有伸出援手?
热门推荐
- 1 巨鹿之战是秦末空前绝后的大转折,对项羽带来了哪些影响?
- 2 北魏攻后燕之战:使北魏成为北方最强大国
- 3 赤壁之战中的东风从何而来?三国演义与正史中分别是如何记载的?
- 4 巨鹿之战是怎么取胜的?巨鹿之战胜利的三大计!
- 5 为什么说平壤之战是万历名将李如松的巅峰之战?
- 6 李广征匈奴为什么全军覆没?卫青、霍去病却大获全胜?
- 7 淝水之战前秦拥有二十万军队,前秦是怎么败给东晋的
- 8 军史解析:巨鹿之战发生时间是什么时候?
- 9 刘裕的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?具体有哪些原因?
- 10 吕布兖州之战的具体经过是什么样的?
- 11 巨鹿之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?后世如何评价此战?
- 12 长平之战后赵国40多万大军被灭,秦国为何不趁机灭掉赵国
- 13 前秦灭前燕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?为淝水之战的爆发埋下伏笔
- 14 阿克提姆海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?最后结果如何
- 15 吕光攻西秦之战是如何爆发的?吕光是如何获胜的?
- 16 赵国为何会在长平之战中几近灭国?只因秦国使用了反间计
- 17 淝水之战的胜利者是哪一方?为何说它是决定性战役?
- 18 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胜利,又是如何给予秦朝最沉重一击?
- 19 鸦片战争中国被入侵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战争?签订了哪些条约?
- 20 如果赵国不贪图韩国的上党郡,还会发生长平之战吗?